喝牛奶之前需要了解的知识点:
不过,这两种类型都属于比较少见的,绝大多数人的乳糖酶缺乏属于成人型乳糖酶缺乏,也就是说,在出生时这些人体内其实并不缺乏乳糖酶,而是长到一定年龄后才开始出现乳糖酶活性的下降或消失,于是出现乳糖不耐受。
这还要追溯到11000年之前,那时的成年人类都没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,喝牛奶=喝泻药。通过逐渐的适应与自然选择,7500年前,巴尔干半岛中部和中欧之间的奶农之中,开始出现了对乳糖耐受的基因突变。这些突变赐予他们巨大的生存优势,留下了更多的后代,让这种基因得以留存。
其中一个关键的基因突变,就是位于乳糖酶编码基因上游14kb处的一个单碱基突变,它被证实与肠道乳糖酶活性降低有关(如下表所示)。
而到了现在,我国大多数人是从7-8岁开始出现乳糖酶的降低或消失的,一项针对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和哈尔滨4大城市的1168名健康儿童的研究发现,我国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在11~13岁儿童中高达87.8%,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近三分之一。而欧美人一般从20岁左右才开始,这也是跟世代饮食习惯导致的基因差异有关。世界上完全没有乳糖不耐受的人仅占30%左右。
目前,国内还没有把乳糖酶缺乏的实验室诊断作为必要的诊断依据,国内仅有少数医院通过检测大便乳糖及大便pH值来诊断乳糖酶缺乏。
研究发现,乳糖不耐受可能和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易激综合征相关。此外,乳制品富含人体必需的钙和一些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,乳糖不耐受的人经常停止食用牛奶和乳制品,容易导致钙和维生素的缺乏以及骨质疏松症,需要注意采用其他方式补充这些营养元素,比如多吃蔬菜。
乳糖不耐受的人难道这辈子就跟牛奶说再见了?
如果有乳糖不耐受,是不是就意味着终生告别牛奶了呢?也不是。有一些办法可以减缓不耐受的症状,比如:
少量多次就是个好办法。
乳糖不耐受,往往与一次摄入乳糖量过多有关,不耐受的程度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多次少量进食牛奶,每次限制在能够耐受的水平,给肠道充足的时间,让体内仅有的少量乳糖酶去慢慢消化乳糖。乳糖被完全消化之后,就不会出现不适的症状啦。同时,这样还可以刺激和提高小肠粘膜合成乳糖酶的能力,部分人可逐渐消除乳糖不耐受。
另外,避免空腹喝奶,选择一些其他食品混合进食,*好是固体食物及吸收较慢的食物,比如面包、饼干等,这样可以避免牛奶从胃里迅速排空,乳糖一下子涌入肠道,给人体内少量的乳糖酶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。